导语:人工智能的出现给各大行业带来变革,新闻业首当其冲。但人工智能是否已经强大到可以颠覆新闻业,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应用现状究竟如何,在可预期的未来“AI+新闻”会有哪些突破?网易新闻“闻学社沙龙”为你带来解读。
2013年,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泳教授写过两句话:一句是“凡是能够数字化的一定会被数字化”,另一句是“凡是能够智能化的一定会被智能化”。
2017年8月22日,在网易新闻以《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新闻业》为主题的“闻学社沙龙”中,胡泳补充了第三句话:凡是能够自动化的一定会被自动化。
人工智能已然成为信息时代的尖端科技。无论是谷歌的“阿法狗”,还是IBM的“沃森”,都显示出人工智能所不可思议的潜力。然而,人工智能究竟有多强大,新闻业是否面临被颠覆的危险,我们要先打个问号。
在网易传媒技术部副总经理刘彦东看来,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并不新鲜。本质上说,人工智能是把人可以做的事情让机器自动化pg麻将胡了下载入口,、低成本地完成,而且大部分是比较枯燥、简单的过程;对于复杂的事情,人工智能往往只是辅助角色。
刘彦东认为,人工智能就像一把锤子,现在的情况是,人工智能的大锤已经有了,它看很多东西都是钉子,很多人拿着锤子到处去找钉子,这也导致人工智能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很热的话题。
人工智能究竟能给新闻业带来什么?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教授认为,谈“颠覆”为时尚早,就像VR的兴起,我们并没有在VR方面创造突破性的技术、产品或应用,所以尽管投入很多,最后也无疾而终了。
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鞠靖表示,做人工智能的技术人员不了解新闻业,媒体人同样也没有认真地研究人工智能,但大家都很焦虑地谈论着人工智能。一方面,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新闻行业的竞争压力pg麻将胡了下载入口,,“记者会被机器取代”的问题一再被人们提及;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、媒体转型、新兴媒体崛起等原因,媒体自身压力很大——可以说人工智能对于整个新闻行业的影响是压力与慌乱并存。
就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现状而言,可结合的领域还非常有限。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在演讲中提到,人工智能到底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?总结起来,应用领域无非是三个方面:机器人写作、聊天机器人、个性化推荐。
机器人写作能快速生成短消息,并完成发布与推送,为新闻业带来的是速度;聊天机器人则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交互体验,如微软小冰,它将新闻变成对话,将看新闻变成了问新闻、答新闻;而个性化推荐是如今各大媒体正在做的事情。
从传播效果的角度,张志安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——通过机器帮助新闻分发、新闻写作,到底要产生什么传播效果,只是为了让信息的阅读体验变得更愉悦,为了让信息分发变得更高效,或者只是为了让信息到达更精准、时间成本更低吗?对人工智能的应用,到底是为了满足公众获得新闻时的“I feel”,还是在“I feel”的基础上还能增进用户“I think”,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。
在传统的新闻采集、编辑、审核这三个领域,人工智能做得怎么样了呢?鞠靖以新闻写作为例,解释了人们对于机器写稿过度神化的问题。
目前机器人确实能在财经、体育等个别领域帮助我们写作,但在提高效率、节约成本方面乃至提高传播效果方面究竟有多大的作用,还是有一些疑问。哥伦比亚大学数据新闻研究中心Tow Center把机器人写稿称为“自动化新闻”,如果需要人工填充模板,这实际上离机器人写稿还有距离。
耶鲁大学、牛津大学曾发起一项调查,通过对352位人工智能专家采访后发现,可能要到2026年人工智能才能达到高中水平的写作能力。因此,单就写作而言,10年内记者被替代的可能性不大。
国外的媒体在人工智能领域是否有一些不一样的尝试?以事实核查为例,路透社市场开发经理王海明介绍了路透的一款监测社交媒体的工具——Reuters News Tracer。
Reuters News Tracer最早用于路透内部,帮助记者和编辑监测社交媒体中出现的新闻信源。随着算法的深入,它能够对Twitter上搜集起来的所有可能视为新闻的内容做分析:是谁最先发出消息的;是谁最先转发的;信息的可信度如何等等。如果分析结果判定消息的真实性存疑,就会在上面标注出来相应的从0%到100%的可信度数值。
另外,路透社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机读新闻 (Machine Readable News) 的产品。用户的下单系统对接Machine Readable News可以自动下单,产品如今相对来说已比较成熟。此外,路透社还通过对新闻的分析建立了企业关联关系的供应链。
当下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现实作用有限,那么在可预见的未来,人工智能与新闻业务是否会有更好的结合?
在新闻采集端,可能不再单纯依赖所谓权威部门发布信息,而是媒体自己采集信息,比如无人机、传感器等,这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和速度就会大大提高。
第二是审核端。真实性是媒体的生命线,如果人工智能将事实核查这个问题往前推进,那么未来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会有更大空间。比如路透社,实际上已经在进行着这样的探索。
张志安提到,无人机与VR、3D建模技术结合,未来的新闻叙事可能会被改写。新闻事件发生后,我们可以用事先VR采集的信息,将VR镜头调出,配合3D模型,现实的物理空间就可以快速通过3D还原,相信只要技术稍微再智能一点,很容易解决突发事件现场整个沉浸式还原的作品生成。
第二是审核端。真实性是媒体的生命线,如果人工智能将事实核查这个问题往前推进,那么未来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会有更大空间,比如路透社这样的探索。
在产品形态上,人工智能的加入可以让新闻产品变得更丰富。比如会话式新闻,人工智能推送一条简讯,然后根据用户反馈进行内容分发,像聊天机器人一样。鞠靖还提到,国外有一款类似读新闻的产品,10秒以内读完一条新闻,如果有兴趣继续阅读,可以将详细的新闻报道读给你听,而这里面可以赋予个性化的声音,这也会让新闻更多样化。
人工智能给新闻业带来了新的速度、新的体验和新的分发,这是张志安的总结,但他也提到,人工智能无法带来真相和解释。以调查性报道为例,机器无法看到表面事实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,无法像调查记者一样找到谁施害、谁造假、谁是复杂事件后的作恶者,事实背后被遮蔽的事实,机器是无法有效获知的。
但在深度报道的效率和价值挖掘上,我们对人工智能仍有期待。鞠靖认为,一方面,人工智能能否提升深度报道的效率,丰富信息发掘的手段pg麻将胡了下载入口,,包括线索发现、资料收集、数据分析、逻辑判断等。另一方面,如何将深度报道的价值最大化,是值得探讨的,深度报道三五千字,用户确实没有时间仔细阅读,但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,这是新闻生产者能给加以利用,并让深度报道价值放大的地方。
一项技术的出现似乎总是充满了矛盾:一方面,人工智能使新闻业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内容生成能力和交互体验效果;而另一方面,人们也在担心新闻人的价值是否会被机器取代。
但不管怎样,人都有选择的权利,正如刘彦东所说,人工智能是辅助,它取代不了人的价值观,技术应该更好地为人所用。胡泳借用《圣经》中的说法 “尘归尘,土归土”,他认为最终的结果一定是:人的归人,计算机的归计算机。而人的什么东西是计算机不可替代的,答案是——人性,“人性可能是人类面对机器人的最后一道保障”。